当前短讯!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中国的能源状况全面分析

  能源是能源企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加大了能源开发力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资源评价工作。我国能源资源管理有以下特点:

  它有丰富的能源资源。中国有丰富的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油气企业资源已探明,储量研究相对滞后,而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巨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能源的产生和分配是不平衡的。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平衡。煤炭企业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油气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东、中、西和海域。我国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煤炭由北向南、石油由北向南、天然气由西向东、电力由西向东的大规模远距离运输,是我国能源流动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开发能源很难。与世界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通过地下作业开采,极少数可通过露天开采。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和石油资源埋藏较深,对勘探开发信息化的要求较高。水电资源集中,有许多未开发的水电资源,地处西南山区河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能源技术产业企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司的供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国已建成一批千万吨级特大型企业煤矿。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地已建成一批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达到1.85亿吨,实现稳定增长,居世界第五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西煤西运铁路专用线。

  --节能效果显著。按2005年价格不变计算,万元GDP能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9%,扭转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单位GDP能耗成本上升的趋势。

  --消费结构优化。在能源消耗方面,中国居世界第二位。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终端能耗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科技发展水平能够迅速提高。我国在能源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地质石油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经济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勘探开发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的勘探开发利用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电力行业,先进的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广泛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100万千瓦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堆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污染治理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kV直流、750kV交流输电技术示范工程已建成投产,特高压正负800kV直流、1000kV交流输电试验研究示范工程已启动。

  --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基本国策,各行各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的能源政策还注重减少和有效控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2006年,除尘设备设施安装率和燃煤机组废水处理排放技术达标率接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持平,单位工作功率烟尘排放量可减少90%。2006年,全国建成投产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配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管理体系面临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限制突出,节约能源。我国发展优质能源资源相对短缺,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系统资源分布不均也加大了持续、健康、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能源信息化教育装备和相对落后的管理服务水平导致建设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耗能国的平均收入水平,这进一步加剧了矛盾能源供需之间。

  --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企业,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已成为汽车尾气和烟尘的混合体。如果这种发展继续下去,将给生态经济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提高。我国能源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能源价格管理机制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源稀缺性、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和生产存在诸多责任,电网结构设计不合理,石油储备能力开发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关键词: 中国的能源